全站日记 标签: 跟着电影去旅行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第一次出现克雷马市区,是Oliver到Elio家里的第二天,因为Oliver要找银行开户,于是两人骑车前往市区。 我没有办法像电影中的两人一样飘逸地骑车前往,只好从潘蒂诺搭公交车过去。从潘蒂诺到克雷马四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一个是电影中Elio告白的小镇,一个是两人爱情见证的市区,从此地到彼地,恍惚在两个音符之间做出急速的变奏,从舒缓到强烈,如歌行板,如同Elio在家中为OlIver弹奏的那首曲子,音起音落,从寂静起始而归于寂静,过程中,在听者的耳朵里创造...    (36回应)
《神奇》孙燕姿 ▴《神奇》收录于2003年孙燕姿《未完成》专辑,创作灵感来源于印度歌舞剧,MV男主角是阮经天。 印度电影 | 10部豆瓣高分宝莱坞小众影片(1) (👈戳这里) 我又双叒叕来分享印度电影了🇮🇳~在亚洲电影中,印度电影不是我的最爱,韩国才是🇰🇷。但由于韩国电影写起来工程浩大。 所以,我还是和大家分享印度电影叭,因为说完电影,还可以讲讲同款取景地什么的📷,凑凑字数😳。 毕竟电影对我来说,也是“旅游宣传片”,每次看印度电影总能发现不少好玩的城市❤️。 哈哈,那下面就来...    (2回应)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原著小说里,Oliver在回美国之前和Elio去了罗马,作为他们故事里最后的一站,为他们在一起的生活划下句点。而电影里,导演将罗马换成了贝加莫(Bergamo,又译贝尔加莫),一座位于意大利北部伦巴第大区中部的城市,两人在贝加莫古城打情骂俏,进行一场离别的预演。 2019年,意大利夏季里灼热的某天,早上九点,我从米兰中央车站搭火车前往贝加莫。到贝加莫的火车没有动车高铁,都是意铁Trenitalia,类似于国内的普快,不过车厢是双层,分为上下,但人很少。...    (18回应)
2012年,22岁的我第一次看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完以后,我除了对逆光效果下营造的那黄橙橙、金灿灿的光影色调印象深刻外,别无其他感受。有些电影,有些书,真的不能太年轻的时候看。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共同增长,对人生和现实认识的增加,尤其是在成为“北漂”以及读过王朔原著《动物凶猛》以后,我看《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角度也变了。神奇的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像一个过去恋人的影子一样停留在我的脑海里,受它的影响,我把记忆里的往事也加了层暖黄色的滤镜,对待往事中的细节也和马小军一样,用...    (20回应)
前言: 我对《爱在》三部曲迷恋已久,整个系列大概看了三四遍,以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我理想中爱情最美的样子》 。 2018年的春节,我终于去了维也纳和巴黎,只为了去看看《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黄昏日落时》和《午夜巴黎》三部电影的场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理查德林克莱特和伍迪艾伦的电影都算是话痨电影的一种,而我恰好喜欢话痨电影) 《爱在日落黄昏时》的游记戳 我终于来到了《爱在日落黄昏时》的时空中 正文: 冬天去维也纳可能不是个好时间(毕竟《Before Sunrise》是夏天...    (37回应)
2018年春节,我和池校长去了维也纳和巴黎,本意是为了去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爱在黎明破晓前》和《爱在黄昏日落时》的拍摄地看看。因为在巴黎呆了5天,就顺便规划了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的场景走访。 《午夜巴黎》 伍迪艾伦在片头用了几分钟的时间,通过几十个场景的切换,给人们展示了最有魅力的巴黎。埃菲尔铁塔,红磨坊,卢浮宫,凯旋门,卢森堡公园,协和广场,巴黎圣母院,雨中坐在咖啡馆前悠然自得的老人,开过塞纳河的游船,每一个名字、每一个画面都能唤起人们心中对法国的憧憬。 电影讲的是一个不知...    (21回应)
前言: 我对《爱在》三部曲迷恋已久,整个系列大概看了三四遍,以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 《我理想中爱情最美的样子》 。 2018年春节,我和池校长去了巴黎和维也纳两个地方。我们是从北京出发(我家住北京附近),先到法国,再从法国去奥地利,然后奥地利回上海。 《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游记戳 我终于来到了《爱在黎明破晓前》的时空中 其实我们只在维也纳待了不到三天的时间,在巴黎则待了将近五天。海明威说,如果你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巴黎会一生都跟随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决定听他的话,多...    (16回应)
春天到了,又到了万物复苏的季节…… 前两天,第89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在大家讨论着获奖电影的同时,我想要在个人游记之外开一个全新的频道,把电影故事背后的取景地整理分享给大家。我想,有的时候,去一个地方会因为一个爱情故事、一棵椰子树的形状、一个阳光洒满的海滩、一座雪山的信仰,也会因为一部电影吧。 1 迈阿密Miami | 美国 《月光男孩》讲述了主人公Chiron在迈阿密贫困社区成长所经历的创痛,这些成为了他从童年、少年到成年记忆中的噩梦。但编剧称这些记忆为“美好的噩梦”...    (16回应)
2006年到2008年左右,卡勒德·胡赛尼写就的《追风筝的人》以及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在这个网站上热门一时。 它也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对早年豆瓣印象的一部分(豆瓣于2005年成立)。 《追风筝的人》引发的滚雪球效应,在十年后的今天,无论实体书销量还是网络数据反馈,结果依然相当惊人,堪称现象级存在。 豆瓣读书条目的单个页面(忽略不同出版社版本)下,《 追风筝的人 》(应该)是标记“读过”人数最多的一本书,高达290000人——力压文青们的几大圣经读物:《围城》、《小王子》和《...    (63回应)
德黑兰,伊朗。伊玛目霍梅尼地铁站里,一个穿黑袍的妇女步履匆匆。 除去伊斯兰特色的装扮,这里与其他国际化大都市无异,纽约、伦敦、东京,现代化的设施,匆匆的步伐,还有冷若冰霜的售票员。这就像是德黑兰市的一块“飞地”——走出地铁站,步伐立刻慢了下来,没有人在为上班打卡而犯愁,慵懒的人们穿梭在在大巴扎里“胜似闲庭信步”的模样,仿佛时空从未在这里留下什么痕迹,这儿依旧是萨法维王朝。 有的时候我在想一个问题:怎样的旅行才是最吸引人的?是高度发达的旅游业以及由此派生的制式化的服务,还是欠发...    (2回应)
<前页 1 2 3 后页>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