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霍洛维兹

文:张可驹 这段时间,张昊辰推出他的新书《演奏之外》,是国内古典乐坛的话题。钢琴家著书,往往是既有话题性,又不乏争议的。是否走学术路线?是否刷明星光环?诸如此类。张昊辰一向被认为是青年演奏家当中,特别侧重思想性的一位。他的书也是如此。 配合新书的推出,陈丹青和钢琴家进行了一次对谈,他一直推崇张昊辰的演奏。昨天看了对谈的文字版: 人期待谈论艺术,艺术也期待人去谈它 ,发现里面有意思的点不少。而有一个话题,是特别触动我的。如下: 此时,借用但丁的话说:入此门者,放弃一切希望。 在...    (1回应)
提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的演绎,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霍洛维兹同“拉三”之间的关系。哪怕作曲家本人也是一位超级钢琴家,他对该作的推广,都远远没有更晚一辈的霍洛维兹那么有力。 当然,更晚一代这件事本身,就决定了霍对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推广将延伸至更远。霍洛维兹确实已经同“拉三”联系在一起,但聆听他弹拉赫的遗产更为深入之后,你会发现霍老对于《第二钢琴奏鸣曲》的贡献,完全能够同他在《第三钢琴协奏曲》中的功绩平分秋色。 因为“拉三”这个作品,哪怕没有霍洛维兹那么推,最终应该还是会广...    (3回应)
虽然霍洛维兹不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他对另一部“拉二”,即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的推广居功甚伟。这也是很可惜并未由作曲家本人留下录音的作品,但霍洛维兹的演奏也势必让拉赫本人满意。毕竟,作曲家都授权他自行改编了。该作的复杂,无论音符的繁密,还是饱和的复调化的思维,又或是其它种种超技,在霍洛维兹手中,可说是尽皆理顺从而尽显原作精华,去除了任何芜杂之感。 在技巧和品位逊色的演奏者手中,这首奏鸣曲可能被表现为一部更多是闹哄哄的作品。同时老霍在其中弹出的力度,对于...
原载《音乐周报》,以前段时间阿格里奇来上海演出为契机,应邀写的一篇班门弄斧的小文。这里所谈的,仅是人们容易忽视的技巧——欣赏演奏时,往往不太从“技巧”的角度看待这些方面。技巧本身有许多层面,此处仅涉及很有限的一部分。但也需要指出,有了这些,再包括许许多多的其它方面,对于“杰出的”演奏而言,是应该的。可哪怕有了其它方面,稍后所谈的几点出现缺憾的话,演奏中的音乐性恐怕也不免大打折扣。 张可驹 前几日,阿格里奇来上海弹了两场音乐会,演奏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圣-桑《动物狂...    (7回应)
在青年节,想想唱片中哪些“理想的青年(时期的)形象”是首先被记起的?确实有好多,今天就列出九位: 9. 青年时的Mutter,这款勃拉姆斯协奏曲的录音显明,彼时的她不仅才气纵横,在卡老身边也敢于凛冽果敢,特立独行。前段时间看到小提琴家在访谈中表示,她是个喜欢向前看的人,不太喜欢听过去的录音。我第一时间的感受便是,其实你真的应该多听听。。。。 8. 早年的Ashkenazy是珍宝,无论浪漫派超技作品,还是贝多芬晚期,其演奏都值得我们长久地回味。后来却录了某些不该录的唱片,从而使...    (4回应)
这两天,陆续读Perahia的一篇访谈,其中钢琴家谈起他与Horowitz的关系,相当耐人寻味。Perahia可说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青年得志,而后一路走向大师地位,基本完全是顺风顺水。而在他登上舞台的早期阶段,还是由父亲来接洽演出事宜的时候,Horowitz就有意让他成为入室弟子——定期到霍老家中,跟随他学习。当时是Serkin推荐了Perahia,霍本人显然也很感兴趣。但不知为何,Perahia自己并未接到通知。直到某天,Horowitz亲自打电话,Perahia以为电话...    (1回应)
——原载于三联《爱乐》杂志 在20世纪的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钢琴家是霍洛维兹与鲁宾斯坦。二人的演奏风格差异极大,很少有共同点。可在键盘之外,两位大师倒是在食物方面都有各自的传奇故事。鲁宾斯坦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在生活中的种种讲究,简直就是进入财务自由而有品味的永恒典范。小泽征尔曾经回忆,他年轻时有段时间与鲁宾斯坦一同演出,后者请他吃饭。指挥家当年的经济情况并不宽裕,那位美食家的讲究与奢华,简直让他目瞪口呆。反观霍洛维兹,人们提起他的时候,往往会说到他特别钟爱的一种清蒸鱼。 ...    (1回应)

查看其它标签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