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日记 标签: 食俗
三朝食俗 婴儿出生的第三日,称为“三朝”,在这一天举行的礼仪,称“三朝礼”。许多民族在这一天都要给婴儿沐浴,并宴请宾客,接受亲友庆贺,故此俗在一些地方又叫“洗三礼”。 湖北梁子湖一带,吃“三朝酒”的亲戚,一般都是一手提着一个竹篮前往,里面放着面条和鸡蛋,上面用一件衣料覆盖着,一手拎着一只老母鸡。做三朝,外婆是最主要的角色,送礼也最为讲究。 广西大新县安平一带的三朝礼颇为独特,届时外婆家要送去一担糯米饭和20个鸭蛋。婿家请全寨小孩来绕着房子喊:“俏(指婴儿)来啊!耕田去啊!种地...
我国民间婚俗,若男女双方相互中意,生辰八字相合(旧时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四项就有八个字,即可推算一个人的命运。旧俗男女双方订婚前要交换八字帖,也叫“庚帖”),并经父母同意,便可正式订婚。订婚之日,男方必备聘礼,聘礼中除衣物饰品外,还少不了一些食物。这些食物除了具有一般食物共有的食用价值之外,还结合婚嫁的主题,含有某种吉祥寓意。 在我国多数地区,茶叶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聘礼食品。拉祜族有句民谚:“没有茶叶就不能算结婚。”在湘黔一带,...
中秋节食俗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在香港,过了中秋兴犹未尽,还要在十六夜再狂欢一次,名为“追月”。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
清明节食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我国南北各地的清明食俗丰富多彩。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用清明茶或艾叶和咸盐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籼米磨成的米粉拌匀,糅合,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
春节,古代称“元旦”、“元日”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人民过春节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尧舜时代,不过那时的春节不是在正月。到汉武帝时,确定以农历正月初一,即“岁首”为春节,一直至今。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采用公历纪年,改称“春节”。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
刚突然母上想起过年伙食的事。 1,是今年忘了在米缸放鲮鱼~(鲮鱼是有灵余的意思,就是年年有余嘛,要灵验嘛),这是太外婆留下来的习俗。 2,是关于七样菜,七样菜其实是一个名目,意思就是不管什么菜,在人日这天(年初七),把七样菜煮成一碟来吃。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