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关注的小站  · · · · · ·

蔡的评论  · · · · · · · · · ·  ( 评论19 )

  • 本日公休
  • 本日公休
  •  评论: 本日公休
    台湾电影承载了太多日本电影的气息,无论是人物的造型还是光影的处置,影片的配乐等等都抹上了浓浓的东洋色调。影片很象是枝裕和的风格,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细节,唠唠絮絮叙说平凡的人生,诉说着朴素和真挚,倾听...
  • 自由之花
  • 性书大亨
  •  评论: The People vs. Larry Flynt
    一部三级的情色限制级片,竟然可以把你感动的老泪纵横。男主说 “因为我要让每个人相信像我这样的人渣,依然可以受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的保护。”伦奎斯特大法官在判词里面说:“第一修正案的言论自由不仅保护了个...

蔡的电影  · · · · · ·  ( 16部想看 · 20部看过 · 4个片单 )

想看
  • 回家的路
  • 生命
  • 诗
  • 绿洲
  • 我爱你
看过
  • 本日公休
  • 性书大亨
  • 完美的日子
  • 美国小说
  • 小森林 夏秋篇

蔡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说:

人间世

我们的时代精神 读余世存《人间世》 据说,切格瓦拉照片是人类印刷史上印数暨耶稣之后排名第二的单幅图片。今天,我们重提切格瓦拉精神似乎己荒唐,可笑。 这是一个既无精神探索,也无灵魂冒险的时代。我们感同身受人类灾难与我等息息相关,但却与“我”无关。这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我们悲号人生苦短,貌似拥有自己的信仰,满足了宗教需求,但是否真正准备了未日审判的辩护词?众生在彼岸的通道上举歨维艰,如蝼蚁般互相踩踏而永远离救赎可望不可及。我们相信科技的法力无边而任由专家在我们身上刀耕火种,鬼斧神工。我们早早草拟了自己的人生剧本,人生的文明大戏己早早谢幕,轻失了人生的精进勇猛。 知识的使命在于格物,批判。但官学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微信剥夺了我们的逻辑,手游剥夺了我们的体魄,网络时代摧毁了我们的明心见性。我们正变得只能从触摸屏上感知季节的更替,花开的声音,风的耳语。所有的所有,我们只能从网络学习二手世界。碎片化的片言只语更让我们的思想鲁莽地以为自己横空出世,买通鬼神。 春秋,南北朝,民国,即使八十年代萨特的存在主义,惠特曼的伟大爱情,顾城的黑眼睛,崔健的新长征摇滚,都已成为时代的背影。这是一个比任何时代更需要从容,优雅的时代,需要发现,发明“美”的时代。完整心灵必须是思辨精神与健康人格板块碰撞的山峦在心中起伏。只有退出众神狂欢的绝对孤独,才能塑造“时间的玫瑰”。 引用余先生一句话,动手给自己做一杯果汁的嘉赏远胜全世界的宠辱。

说:

俄国民粹派与五四知识分子是一致的。在他们看来,知识分子的使命主要不是探讨、发现真理,而是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真理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最终使自己在人民中永垂不朽。 启蒙只不过是救亡的工具而已。正因为如此,所以当知识分子发现随着时局的变化,启蒙已不再能充当合适的工具,另一些东西(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更能达到救亡的目的,于是立刻就抛弃了启蒙理想。 只有为人民服务才能成为人民的救主 许多人都指出的五四重视民主与科学而忽视自由与人权,其源盖出于此。民主与科学是“看得见的”改进,自由与人权则是较抽象的不可捉摸的原则。但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恰好是建立在自由人权 目标不是治国平天下,而真正是在于“立人”,是追寻自我、建构自我、完善自我。所以,新批判主义并不反对关注现实问题和批判传统文化,但首先主张个人对自己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并以此来涵盖前一种批判。新批判主义把国民性的弱点视为人性的弱点。 所以新批判主义不再以民众的代言人身份说话;但由于这种批判深入到个体灵魂最深层次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它必定会自觉到这是在代表全民族和全人类而进行忏悔。 知识分子不是政治家,更不是政客、幕僚,他应当充当人类的大脑,而不是肢体,他应当保持对世俗生活的一定的超越维度。 一般说来,西方文化是一种反思型的文化,即把对象世界看作反映人心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自我,只有到对象世界中去寻求。这就有双重的结果:一方面,自我成了一个随着认识的不断扩大和加深而不断显露出来的无穷目标,是动态的、不可穷尽的;另一方面,对象上反映的都是自我的形象,对象本身反而隐藏不露,成了物自体。相反,中国文化是一种体验型的文化,即把自己的心看作对象世界的一面镜子,人要认识世界本体,只有到自己内心去体会。这也有双重结果:一方面,自我是一个固定不动的点,宇宙的一切都反映于其中(万物皆备于我),唯有自我本身无法在其中出现,正如镜子本身不能反映自己一样,这是一个视觉上的“盲点”,一个“无”、“空”;另一方面,对象就是我看见的那个样子,直觉体验就足以把握本体,“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果说西方文化的大问题是把握不住对象本身的话,那么中国文化的毛病就是缺乏自我意识。 人的本体之性则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虽然也被称之为“性”(Nature),但并非自然之性,而是本质之性。即是说,并非在时间上与生俱来之意,而是超越时空、因果律的。人在每一瞬间都可自由选择,并不因他从前、或生来是个好人或坏人而能决定其选择;用圣经的形象说法,人是从“天真状态”堕入原罪的。康德把人性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使人性成了一个不可规定的、不可捉摸的东西(物自体)。的确,人性正是这样的东西。人之为人就在于他的不可规定性和无限可能性。人不能凭借自己天生的“性”而对自己高枕无忧,而必须随时提防自己、警惕自己,畏自己。 康德的“良知”是“确定的知”,因而是每个人心中固有的,这一点与孟子和王阳明的良知说类似。但不同的是内容:它不是对某件事情应当怎么做的直接知识,而是“自己对自己作出裁决的道德判断力”,是一种纯形式的规则,即:“切勿冒不义的风险作任何事情。”良知是自己对自己保持距离,当然更是对一切具体行为保持距离。 康德是基督教的谦恭,把决定权留给了上帝,孟子是无神论的自信,凭自己就可以决定善恶

说:

致敬我们每个人曾经拥有的纯净《横道世之芥》 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甚至只是一系列无厘头的堆砌,更加没有期待中的剧情冲突。日本导演把什么叫“纯净”娓娓动听地慢慢展开,诠释。全片充满温馨浪漫和欢笑:一个心无旁骛的乡下小孩初入东京大学的种种洋相和初恋场景,却在剧终时猝不及防让你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如此的纯净过,如此的善良,如此的口无遮拦,如此的给周遭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直到35岁(男主那年为营救落轨女生身亡)。 全片长近三个小时,为什么我们可以忍受三个小时的貌似杂乱无章和平淡无奇,因为从近三个小时的光影中,我们依稀对号入座了搜罗出我们每个人曾经拥有过的纯净。这份纯净直到我们步入职场,社会/家庭的重负才让我们的那份纯粹挤兑得荡然无存甚至引以为戒。所有的纯粹,善良在我们的眼中只是“呆萌”,“搞笑”,殊不知我们一直在搞笑自己的灵魂。 片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我已隐隐约约对男主的结局感觉不妙,直到片中女主之一的女主播(长年混迹于欢场)播放了男主的讣告后的黯然神伤,我才希望男主能与我们一样变老,即使变坏…但女主播行色匆匆与画外男音奔赴凌晨下半场,还是印证了那句话:无论你如何的泪流满面,醒来后这城市依旧车水马玲…

蔡的同城活动  · · · · · ·  ( 1个参加 )

订阅蔡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