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夏
无奈泉水总是不回头

皖夏的移动应用  · · · · · ·  ( 用过1 )

用过
  • 豆瓣 (iPhone / iPad)

皖夏关注的小站  · · · · · ·

皖夏的评论  · · · · · · · · · ·  ( 评论6 )

皖夏的书  · · · · · ·  ( 1本在读 · 235本想读 · 219本读过 · 17个书单 )

在读

皖夏的电影  · · · · · ·  ( 236部想看 · 1063部看过 · 35个片单 )

皖夏的音乐  · · · · · ·  ( 133张听过 )

活在那一刻是多么不容易,
在那一刻是有时间、空间,
你是存在的,你是有能量的,在那儿对抗,
我感觉这个东西才是活着的,才是过瘾的。

皖夏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皖夏 看过 巴黎屋檐下 Sous les toits de Paris‎ (1930)

默片向有声片转型阶段的代表作,如今看里头的声音运用有种蹒跚学步的稚气,但从影史价值而言,它恰恰展现了原本以画面为中心的美学是如何接纳听觉信息并为叙事的艺术性添砖加瓦。发声技术的来临曾让部分导演忧心忡忡,认为会使电影倒退至景别固定、机位不变的“百分百对白片”,那无疑又召唤回它竭力摆脱的戏剧艺术的影子。片中也体现了这两种矛盾:有时对白与画面相匹配交代情节,有时人物之间的冲突纠葛又没有声音,强调动作与表情的姿态。虽是如此,但三种基本的声音形态(人声、声响、音乐)都融贯于叙事中,以主题旋律来表现情感,画外音来连接场景,声画分离富于联想的意涵,都是那个年代前瞻性的探索。

皖夏 看过 人海同游‎ (2023)

在气温骤降、北风呼啸的夜晚,看到了如此南方、如此夏天、回荡台风与雨季的电影,山林那段思绪也跟着漫游。导演很喜欢用远景来捕捉人行走在城市中的状态,以近景默默无声地凝视,辅之空镜绵延过渡。叙事信息的稀释让场景更显现其混沌不明的自然属性,人物行动不受明确的因果目的论驱使,倾向于情绪的敞开。这么做有弄巧成拙的危险,到达一定高度则是毕赣,要不然即空洞无物的文艺呻吟。所幸导演寻得了平衡,以不同人物的主观声音及故事带入超然时空,同时影像也保持简洁和克制,让感觉从不被定义的空白与断裂处生发。雷光夏的空灵怅惘也同电影的氛围基调相契合,最后在心中留下点荔枝的味道、潮湿的痕迹。

皖夏 读过 紅玫瑰與白玫瑰

各式各样的民国女子,有熟稔西化生活的海归,旧式家庭的闺秀,家道中落的学生,在男人世界辗转寻归宿的妇人,可以窥得那个年代上海华洋杂处的斑驳,自由恋爱的思想是来临了,可嫁人还是谨小慎微终身大事。张爱玲笔下的婚姻透着尸骨般的寒凉,那是红玫瑰的炽烈对白玫瑰的清冷,失去的总如那顾盼犹怜的侧影,待回转身来又兴味阑珊。她写美丽的凋零:“像蜜枣吮得光剩下核,核上只沾着一点毛毛的肉衣子”,生命与啖食的置换令人不寒而栗。让堕落之心悬崖勒马的“鬼怯怯”绣花鞋也是神妙,几篇上海沦陷时期光景又添新愁。

皖夏的同城活动  · · · · · ·  ( 1个参加 )

皖夏的线上活动  · · · · · ·  ( 全部 )


订阅皖夏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