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小拧巴

顾小拧巴的移动应用  · · · · · ·  ( 用过118 )

用过
  • 紫禁城祥瑞 - 故宫出品 (iPad)
  • 榫卯 (iPhone / iPad)
  • MONO猫弄 - 高质量内容文化社区 (iPhone / iPad)
  • 乐流 (iPhone / iPad)
  • 火柴盒 - 前往你自己的小宇宙 (iPhone / iPad)

顾小拧巴的书  · · · · · ·  ( 6本在读 · 347本想读 · 725本读过 · 7个书单 )

> 浏览顾小拧巴看的杂志(8)

顾小拧巴的电影  · · · · · ·  ( 7部在看 · 414部想看 · 2342部看过 · 2个片单 )

顾小拧巴的同城活动  · · · · · ·  ( 66个参加 · 61个感兴趣 )

顾小拧巴的音乐  · · · · · ·  ( 4张在听 · 8张想听 · 77张听过 )

在听

顾小拧巴的舞台剧  · · · · · ·  ( 1部想看 · 7部看过 )

想看

围脖:http://weibo.com/1166542300/profile

写啥都觉得矫情,还是不说了~

顾小拧巴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顾小拧巴 读过 离线·滤镜

就第一篇文章还行(主要还是写作比较工整,训练有素,但没啥新鲜的),越往后越水,就是装帧不错的小资感杂志,学术性还是有点弱了

顾小拧巴 读过 论技术物的存在模式

技术物的发展是一个 “具体化” 的过程,分为 “元素-个体-组合” 三个阶段。一开始是分散的技术元素(比如单个零件),随着设计和功能的整合,逐渐形成独立的 “技术个体”(比如一台完整的机器),最后不同技术个体还能组合成更复杂的系统(比如生产线、网络)。西蒙东认为,技术带来的异化感,本质上是因为文化没把技术物真正整合进来,总把它当 “外来者”。如果我们能理解技术物的个体化过程,就会发现它和人类的互动其实是动态的,不是单方面的控制。技术物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模式,它既不是冰冷的工具,也不是威胁人类的怪物,而是介于自然与人文之间的 “中介”。只有当文化真正接纳技术,把它当作理解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技术带来的异化问题,让技术与人的关系更平衡。

顾小拧巴的线上活动  · · · · · ·  ( 全部 )


顾小拧巴关注的小站  · · · · · ·  ( 全部 )

> 顾小拧巴去过的地方

> 顾小拧巴添加的条目

订阅顾小拧巴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