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看沈奕斐老师说,亲子关系里让爸爸和孩子多沟通交流第一目的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爸爸好,我还挺认同的。罗素也说过,没有父亲,比拥有糟糕的父亲要好得多。一个男人愿意做好父亲,他才能享受到和孩子之间的情感流动,一个男人只想不劳而获,那他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其实是剥削,是借助父亲的社会身份强行索要一个在压根没有情感流动的关系里根本没有产生的爱。 然后我想起想起我爸爸和我哭诉,他说也想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他失败了。他对我哭,是因为我前面表示了无限的理解,他震惊到觉得我要是愿意混官场也会是一把好手。 我对他的哭有一个回应——那么,你现在愿意开始努力建设你的家庭吗? 他又回避。 他宁可来指责我和他不亲近,继续借助亲缘关系去借钱不还,辜负别人对他的信任,也不愿意改过自新。 那之后我几乎没有和他说过话了。他也不再向我哭,而是略带着一些讨好,希望我和他联系。但自始至终他都不会真的付出,不会告诉我他把债务还清了,不会告诉我他在好好工作,不会告诉我他买了东西给我。他每一次略带讨好背后都是希望我为他付出,这是他面对他的妈妈、姐姐、前妻屡试不爽的招数。可以说在他眼里女性亲人都是卖惨就会去可怜他的对象,而我警惕成为他眼中的女性。 我因为我的爸爸而质疑“母性”,这很戏剧化。 比起母性,我更看重教育性。我爸爸欠教育,只是他不接受我去教育他,他还没有自我规训的能力,注定活得像滩泥。
有事请豆油。话唠,慎关,会刷屏。(不收赠书,可约书评) / 一个喜欢用...
> 返回衡铁锤的全部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