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则的广播 · · · · · · ( 全部 )
这种写作非常像小孩耍弄手中玩具随机幻想出天马行空的剧情并进行无限展开。艾拉的文笔足够自由,也足够自我,经常把故事写到一半,开摆,直接说“上面的故事就我瞎编的,我现在要跳出来接着玩下一段咯”,然后以玄想作为缓冲和昭示滑入另一段人生哲思。这是实验,更是自娱。书末导读对艾拉的写作成因揭露得很精准了,艾拉受到的滋养是童年时代观看过的几千部电影(怀疑大部分是逃票片段式的观影),所以他的小说就是拼接、串台、杂烩,他可以在一场场梦中沉浸并呓语,然后调和到大众能勉强接受的表达方式,这样的文本甚至和短视频的内在逻辑类似,可以抓到一部分人,过一把消遣的瘾。但艾拉的野心也在第一人称故事中显露,要让后世的学究来撰写以他为主题的论文,那就得靠批量生产营造现象而立足了,毫无疑问艾拉忠实地贯彻了这一策略。
书名本身叫《不羁之水》,这个《奔腾不息》不会是自我审查后的妥协吧。作者深刻探讨了水资源——包括河流、季风和水利系统——在塑造南亚历史、文化和社会中的核心作用。本书通过殖民时期的灌溉工程和现代大坝争议等案例,揭示了水资源管理对南亚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同时揭开了这些工程背后的技术挑战和权力不平等。作者以环境和政治的视角批判性地审视了大型水利项目,揭示其带来的生态破坏、人口流离失所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他将历史水资源治理的经验与当今海平面上升和季风不稳定等全球性环境危机联系起来,为南亚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深刻的历史启示。此外,对中国的叙述也极大丰富了本书的区域对比视角,当然也反映出水资源竞争如何成为地缘政治的核心议题。相对于资源竞争,亚洲的水土流失更令人触目惊心,不能争相比烂了,大自然终会报复……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非常熟悉近十年的考古成果,在前面几章的脚注中能见到大量很新的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的论文,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评估、筛选、取舍和综述足以体现作者受过非常系统的学术训练。作者有着弥合环境史和政治史的宏大愿景,但是豆腐块式的排比材料反映出作者对理论建构的捉襟见肘,写作始终有种两张皮的感觉。不同阶段社会进程对环境的改造能力如何体现其政治组织形式,作者始终暗含了规模效应这一含糊的答案,正如作者自己观察到的,秦和楚、齐等国家一定有着不同的政治架构,但是怎么跳出规模来衡量其他变量与观测对象的互动关系呢,作者给不出答案。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很简单,带着量化史观的思维,先控制变量,不单单是劳动力规模,还可以考虑疆域面积、人口结构、官民比例、经济状况等等,环境和政治之间的互动传导链条才能被揭示
> 郁则添加的条目
订阅郁则的收藏: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