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带着新的希望与梦想,踏入新一年的门槛。回望过去,或许有过迷茫,有过挣扎,但每一次跌倒后的重新站起,都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做自己,往前走就好。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有人选择背起行囊,踏上未知的旅... (全文)
从下午三点读到了晚上八点,发现送快递和坐格子间也没有什么区别,飞哥一样的同事,Y姐一样的老板。我甚至怀疑我和作者的mbti可能都一模一样,不喜交际,懒于沟通。差别可能是我们为什么工作,在作者来说,工作在于换取精神世界的自由,没有较高的物欲,吃饱穿暖即可。而当前世界的我们,工作好像意义又把人裹挟了起来,自由的意义变成相对的了,这本书真的让人难能可贵。 作者本人的经历更是让人觉得难能可贵,我也难以想象在挣钱为生的大多数工作中,可以保持阅读和写作,在同一个圈层都在过营生的时候,仍然保持的热爱,是现实版的《走走停停》吧。
读完深感,很有意义。作者以独特视角展现其发展历程,从古老月经带讲到现代卫生巾,揭示月经污名及女性意识觉醒,文字细腻有深度,让人重新认识这一日常用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像是打工者的镜子,可贵之处就在于平凡乃至辛劳之中依旧保持一颗记录,反思的内心。并非是过于平淡的语气,更像是经历过后那种不足为外人道的内敛,将过往的行为与经历剖开给读者看,是主观还是对错都交于读者说的坦然。 总是会对乐观的人产生尊敬,更确切的说是对那些像宝贝一样珍视“自我”的人产生尊敬。因为不抱着怨恨过完的一生,总不会是难看的。
我倒希望看过这本书的读者们能走另外一条路: 一见卫生巾,立刻想到柔弱应该被保护而不是被歧视的月经期; 立刻想到伴随月经而来的血与痛以及如何用现代的手段来缓解甚至消除这些痛苦; 立刻想到女性长久以来默默承受的无处诉说的苦; 立刻想到到现在仍然根深蒂固改头换面以多种姿态时刻贼心不死或者等着死灰复燃的性别歧视; 立刻想到这些歧视与发展带来的束缚限制…… 真心希望看这本书的人不是为了猎奇,而是真正有所触动。
每一篇文章都能感到强烈的共鸣,虽然有很多地方都和作者不一样,但是很多工作的感受底层生活的环境都很像,也和作者一样越来越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每天下班都只想回家过着自己的生活,现在同样也喜欢阅读——工作的时候出现在现实世界,下班回家开始阅读时,就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被别人打扰
一个雨中的周末下午读完。从太武灭佛到昙曜复法再到高中历史必修的冯太后与孝文帝改革是云冈石窟的历史,再到对云冈石窟的发现、研究与中日学术论争和学人传承(惊喜于特别写宿白先生的一章,有幸读过其《白沙宋墓》,可惜知识不够,对于很多专业的考古学内容理解不足),再到围绕云冈石窟的考古修复、研究的现状与未来(最后一章竟然是关于AI技术运用的),可以说是很好的云冈学科普入门。装帧很精美,喜欢封面的磨砂质感,如果前几章不写得如此大白话(以为在看百家讲坛的程度...)就完美了。
2025年NO.5 承认最开始是有点小失望的,当然更想看到全球视野下,女性卫生用品的发展与变迁,但几乎马上被内容吸引,尤其是写到本土第一个卫生巾的诞生,简直就是集合了成功励志加上向古板传统观念的挑战的精典故事,现实比日剧剧情更精彩! 虽然是100多年以来日本社会对月经以及相关用品的观念和产品的发展变化,鉴于东亚文化某种程度的相似性,鉴于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的历史文化走向,那么其实可以想象其他国家乃至全世界女性同样在面对本来如此自然的生理现象和需求时,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只不过时间节点和细节可能因为地理和文化的分隔,而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故事…… 包括卫生巾在内,女性生理期必需的卫生用品发展变迁可以是浓缩进了的女性和女性主义的历史,她们的需求她们的感受必须不断被看见不断被重视。
13 Feb 以生活的代价为墨书写而成的文字。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女性还是面临着边缘化的生活、婚姻困境、不配得感,她们的名字不被听见,所付出的劳动也被身边男性偷走。 阅读过程中我脑袋里经常冒出这个经典案例:在一个女主内男主外的情境里,女性操持家务、教养小孩的成绩会完全加于男性头上;而男性事业上的成就却没法分给妻子半分。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境里,男性依然在不断偷窃、篡改女性的成果,《动物农场》的点子来自于作者妻子Eileen,《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也大段大段偷了妻子日记的内容…… 男的似乎生来就习惯自说自话,把女性当听众,忽略她们的主体性。但幸好,我们是觉醒的女人。作为没被击垮的女性,我们一定要大胆地夺回属于自己的地盘,也要大胆地书写我们自己的故事!
读之前知道这部作品写于宇佐见铃的二十岁。读她的每一本书都能感知到其生命的重量凝聚在薄如刀片的文字中,真是非常敏锐而疼痛的一颗心啊。在现实中频频失落的女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自己存在的女孩,就在这刀割般的书写中成形。上一次受到《偶像失格》的启发,写了一篇关于粉丝和偶像的同人。上个月开始写另一篇关于亲缘的故事,想要回答一个关于“不洁人生”的问题,又在这里找到了共鸣。有很多很多时候,我都感觉到自己和她的亲近。想要解决,仍然痛苦,但不会停在原地了。
结尾:本书并不呼唤人们重新回到家庭价值,或者回到社群共同体中,也绝非呼吁缩减人的自由。然而,本书确确实实严肃地考察了女权主义与宗教对性自由的批判,并且提出:自由已经让视觉资本主义无远弗届的触手掌控了我们行动与想象的领域,而心理产业帮它管理着它所造成的各种情感伤口与心理裂痕。如果说自由确实意味着什么,那它的意义中当然必须包含我们对那些束缚我们、蒙蔽我们的隐秘力量的觉知。觉知不知原文用的是不是awareness?作者的访谈材料有许多部分和我的经验重合,阅读中我也以观察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这些经验。如同大多的社会学作品,这本书也不追求提供任何的解决方案。作者试图梳理了这幅复杂的图景,材料交织比较有趣味性。也许以后还会再读。以及,无法从从社会学作品中找到生活的答案这件事似乎不再那么困扰我了...
文字好戳人,温柔地、不经意间就流进心里了。“与爱分离就是过一种没有风险的生活”,无论是什么感情,都可以用这一句话概括,大为震撼。 本书处处在写女性在家庭关系中的种种情景,对于“妈妈”而言,她看似整天在家里巡逻,实际上,大多数人可能只有在厨房中才能短暂的让灵魂歇息会儿,女性的必修课一定是有一定资金和一间自己可以“做主”的房间。而母女关系,对我而言,充满着神秘色彩,母亲更接近于熟悉的陌生人,羡慕所有可以和妈妈无限接近的女性,维持表面和谐也还不错。 对于独身女性而言,面对生活的无序与混乱或许正是我们渴求的,在无限的随机未来中,我们逐渐地认清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生活的代价,从来没有尽头,看起来不轻松,但也没有那么无趣。无论处在什么关系中,希望我们都有保护自己灵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