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谍影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1965)

导演: 马丁·里特
编剧: 保罗·戴恩 / 盖伊·特鲁斯佩尔 / 约翰·勒·卡雷
主演: 理查德·伯顿 / 克莱尔·布鲁姆 / 奥斯卡·威内尔 / 萨姆·沃纳梅克
类型: 剧情 / 惊悚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5-12-16
片长: 112 分钟
又名: 柏林间谍战 / 冷战谍魂
IMDb: tt0059749
5星
35.7%
4星
49.2%
3星
13.5%
2星
1.2%
1星
0.4%

柏林谍影的获奖情况 · · · · · · ( 全部 )

柏林谍影的短评 · · · · · · ( 全部 1609 条 )

热门 /  最新 / 

19 火娃 看过 2014-07-13 20:47:52

8/10。假装被谍组嫌弃的“孤儿”引敌上钩的谋划发展成夹缝求生,女性不再像同时代的007作为炫耀肉体征服的物化花瓶而是可牺牲自我殉情的真爱。冷战题材的主角从来不是展示高科技的钢铁之躯(007、碟中谍),他们会纠结于使命与良知的人性弱点被无限放大。开场斜式推轨、铁丝网构筑了冰冷云诡的柏林悲秋。

14 赱馬觀♣ 看过 2008-12-23 19:06:20

柏林谍影片中有云,间谍这个行当,充满了叛徒,酒鬼,施虐狂和虚荣的傻瓜。那么既然小说作者约翰·勒·卡雷本人就曾经是间谍,他自己是否也符合这样的形象描述呢?“……这就是我的创作困境。间谍是我所专攻的类型。我努力想要使这个幽灵世界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但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为一个好故事。就像有人曾经说过,天才的定义(当然天才不是指我)就是能把两种冲突理念集于同一主题之上,而这正是我的毕生追求。有时它被叫作模... 柏林谍影片中有云,间谍这个行当,充满了叛徒,酒鬼,施虐狂和虚荣的傻瓜。那么既然小说作者约翰·勒·卡雷本人就曾经是间谍,他自己是否也符合这样的形象描述呢?“……这就是我的创作困境。间谍是我所专攻的类型。我努力想要使这个幽灵世界去神秘化和去浪漫化。但同时仍需将其装配成为一个好故事。就像有人曾经说过,天才的定义(当然天才不是指我)就是能把两种冲突理念集于同一主题之上,而这正是我的毕生追求。有时它被叫作模糊,我则称之为——缺乏解决之道。” (展开)

14 安东 看过 2018-12-09 17:02:34

真·冷硬。比起后来通用的译名《柏林谍影》,更喜欢早期的《寒风孤谍》。

6 米粒 看过 2014-07-10 12:07:35

黑白摄影和音乐真的很漂亮,让这个谍战夹杂爱情的故事(噢,它同时可比007深刻多了。。。)虽然有可预料的发展,也能够透出残忍的凄美,多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理查德伯顿虽然老是板着脸,可不得不说他老适合这个角色了。。。

32 苗儿 看过 2012-01-27 05:44:13

妈的。真他妈的好极了啊。太有味道了。那摄影,黑白画面...只想到大俗的“经典”二字,至于故事,氛围,音乐,Richard Burton,真是每项都把我拿住。结尾我又呼吸急促颤栗着声泪俱下(有病!)。这种味道是上白个007,碟中碟或十几罗汉也抵不了的。(另,促使我看这片的原因是wes而不是tinker...)

> 更多短评 1609条
为什么被折叠? 有一些短评被折叠了
评论被折叠,是因为发布这条评论的账号行为异常。评论仍可以被展开阅读,对发布人的账号不造成其他影响。如果认为有问题,可以联系豆瓣电影。
你关注的人还没写过短评
我要写影评

柏林谍影的影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古畑平三郎 2013-10-07 15:12:45

断崖下的残羽

本片上映于1965年,四年前的61年,第三次柏林危机,转过年来便是加勒比海炮仗危机。两大帮派彼此间明枪暗箭,已经接近临界点。 这一年,007电影拍到第四部。 偶同意这样的观点:这部寒意十足的电影是在跟邦德同学对着干。片中理查德-伯顿同学的一句台词,可以...  (展开)
弦断秋风 2018-03-16 00:40:55

那个疲惫的,幻灭的中年间谍

约翰勒卡雷是个观察力特别敏锐的人。他既是个英国间谍,也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所以即使他和伯顿在一起饮酒狂欢的时间并不算长,也仍然看透了伯顿的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的端倪。 64年伯顿邀请他去百老汇看《哈姆雷特》,这是百老汇史上最赚钱最狂热的莎剧演出,一票难求。他被安排...  (展开)
No Logo 2009-04-28 12:38:52

在生和死的边缘,英雄只选择自己的良心和道德

无意间从家门口的碟片店里看到了这部电影的DVD,马上被它凝重阴冷的封套设计所吸引,高高的柏林围墙和探照灯光下泛白的金属铁丝网,Criterion Collection 的Logo 一个大写的C字母犹如一弯冷月,冷战气氛的萧瑟和诡异寓意十足。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 的中文...  (展开)
Lazydust 2014-04-29 14:58:34

棋子有棋子的生命,炮灰有炮灰的选择

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账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 --- 那是冰冷的时代,那是热血的时代。那是分治的时代,那是盲从的时代。那是理想无限大,选择无限小的时代。那是你们和我们的时代,却从不是你和我的时代。 站在后冷战时代回看,那个时代既远且近。它远成了一个符号,是...  (展开)
弦断秋风 2017-09-21 01:56:25

压死利马斯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发现一个关于《柏林谍影》的主角利马斯为什么翻回墙的东边找死的这个行为的新解读——因为墙西边来接应他的英国圆场的同事史迈利问他女主哪里去了。 他当时正处于一面是刚刚死去的爱人,一面是生的希望的徘徊犹豫当中,结果史迈利的这句话彻底消灭了他对生的最后一丝渴望,一时...  (展开)
弦断秋风 2019-08-26 18:07:59

《柏林谍影》的剧情漫画

这组66年7月报纸上刊登的一组《柏林谍影》里的剧情漫画,我只是想说,这也太像了吧?完全把伯顿的外貌特征复原出来了。就连那股子又忧郁又厌倦又蕴含着巨大愤怒的劲儿,都给捕捉到了。 我逐一找到了电影里相对应的场景,截取出来和漫画拼在一起作为对比。 图三是利马斯站在边检...  (展开)
弦断秋风 2018-06-17 11:38:07

拍一场戏喝掉47杯威士忌的伯顿

原来《柏林谍影》里这段戏伯顿喝的是真的威士忌!这段戏是伯顿扮演的利马斯和罗伯特哈迪扮演的东德间谍在酒吧里谈判,伯顿被要求喝威士忌。为了体现利马斯的酒鬼形象,所以要求他用一口闷的方式喝纯酒。 道具部带来了电影中常用的苏格兰威士忌的替代品——姜汁汽水,但伯顿挥手...  (展开)
弦断秋风 2021-01-12 23:24:51

谍魂归处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亲爱的彼得(吉勒姆): 我想你应该知道,我们的朋友亚历克的骨灰最近已经在柏林安葬了,离他死亡的地方很近。 在柏林墙下被杀掉的人们的尸体,通常都会被秘密地焚烧掉,骨灰也消失了。不过,多亏了斯塔西的细致记录,似乎在亚历克的案件中,他们走了个特殊的流程。如今,他的尸...  (展开)
叶不羞的嘲讽脸 2017-07-25 23:14:07

间谍棋子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1960年代冷战期间,英国间谍阿列克·利马斯长年驻守在西柏林从事间谍业务。然而在目睹了潜伏在东德的同事被东德边防军射杀后,阿列克回到了英国秘密情报局总部,接受机密的终极任务。为了混入东德,阿列克故意暴露出自己的弱点,甚至是堕落的一面,以便离间东德情报机构的头目...  (展开)
弦断秋风 2022-02-18 10:30:28

《柏林谍影》被剪掉的镜头

银幕上的伯顿最吸引人的是掩藏在男子汉外貌之下的脆弱感,被西方评论家认为最擅长诠释高智商的厌世者。 “不管理查德·伯顿是把他的情绪埋在痛苦的冷漠之下,还是让它们爆发出狂野的攻击,他的许多面具掩盖了一种不安和怀疑的精神。正是这种破碎的品质,加上他洪亮的嗓音和深邃...  (展开)

> 更多影评 30篇


讨论区   ·  ·  ·  ·  ·  ·

最后一幕的疑问 来自大西瓜 2 回应 2024-03-23 23:32:01
女主角被杀是为了灭口吗? 来自snow_mfx 7 回应 2021-10-20 19:39:25
人物表情太棒了 来自junelee 3 回应 2021-02-22 22:20:19
一个疑点 来自m 1 回应 2017-05-02 07:31:11
11月25日出此片标准(CC)版DVD 来自iBook 3 回应 2010-07-13 17:45:35

> 去这部影片的讨论区(全部5条)

关于《柏林谍影》的问题 · · · · · · ( 全部3个 )

在哪儿看这部电影  · · · · · ·

谁在看这部电影 · · · · · ·


订阅柏林谍影的评论:
feed: rs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