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楚 短评

热门 最新

57 冰红深蓝 看过 2020-11-19 00:13:00

伟大之作,我的影史爱情片十佳。1.简约,沉缓,肃穆,一种决绝、从容、高贵的理想主义,爱是生命中的一切,若没法寻得同样将爱看作至高者的伴侣,则宁可遗世独立,悠然自处。2.长镜头最大程度取代了剪辑,摄影机也仅作必要的、跟随人物行动轨迹的运动,克制而温和,极少特写,多用中全景。3.以室内戏和封闭式构图为主,却蕴藏、导引着开放、无限的精神空间;人物表情凝重,行动滞缓,女主更是全程目光出神,面容哀婉,实而暗潮汹涌,内心情感激荡。4.对门框、镜像(以点燃和吹灭昔日礼物镜子边的蜡烛喻指回首往事与掐熄旧情)、油画、歌声及雕塑的精妙运用。5.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动人至极(当面烧掉所有未读之信-超然于文字&身体的知己情谊,读少女时期的爱之诗,畅谈墓志铭,在两重遥远的门边两次挥手作别,钟声)。PS:大幅修订了字幕~(9.5/10)

14 琧婯 看过 2010-07-17 17:23:54

诗朗诵一样的舞台剧,可是仔细琢磨没有一句是生活般的真实,电影也不等于话剧,感觉德莱叶还停留在默片时代。。。只能通过台词表达情感你妹啊,演员的眼睛经常目视远方深邃你妹啊,爱情至上你妹啊单纯的爱情才是残忍呢。。。生活是长长的梦的链条。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掩藏在思想之后

0 八部半 看过 2010-05-15 20:13:40

一个真正的灵魂不用隐藏在他的思想之后。镜头很少移动,一旦人物站定或坐定后,镜头也不动了,剩下的就是表演和精雕细琢的台词。每个人物的对白都像诗朗诵。配乐只出现2次,一次是1小时多的时候,几秒的小提琴演奏,一次是结尾时。全片有2段回忆和最后一段镜头沐浴在犹如金色的光线下。

19 Heureusement 看过 2022-12-11 18:09:27 上海

221211大光明。德莱叶的最后一部电影,如同古尔德最后一张哥德堡变奏,是回望一生的箴言。政治家关心权力与荣誉,诗人说爱与思想,但只关心肉体的欢愉,留下灵魂无法弥补的孤独。年轻的音乐家沉迷声色犬马,女人只有爱与自由。博士说,意志来源于选择,于是他们保有了持续一生的友谊。

37 Lies and lies 看过 2017-07-18 15:25:18

女主这个念台词方法太迷人了。把一句话破为一个个音节,然后胆怯地把它们放在一起,看能不能产生一点意义。

7 JeanChristophe 看过 2020-08-09 21:39:03

德莱叶后期作品是壮美的日出,却总被指为暮气沉沉.他减慢念白速度又引入休止,将丹麦语特有的顿挫构造为一阕断续的如歌行板:有意义的句子不复存在,只剩"葛楚""厄兰""孤独""我爱你"的短小音型,在各个音区以不同时值和力度反复鸣响(录音室似的声效使它们就像听力材料:"每段对话读两遍.");强调清晰乐音节奏的对白预告着《眼睛一直不想闭上》《柏蒂娜的苦泪》《几度春风几度霜》这样的影片.身为歌手的主人公是个搜集言语的女收藏家,她怀疑面孔(故说话时绝不看对方)而相信嗓音,甘愿以自己的言语作饵,引爱情之声从虚无中浮现,可惜这声音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迟.一切对话皆在phono-grasping的欲望之下带上超验的情色意味,因为开口交谈已然意味着彼此唇舌的相触――那是作为隐喻的接吻,黑暗里一张嘴巴寻找着另一张.

1 Eowyn 看过 2022-12-12 01:00:16 上海

正反打然后被拒之门外的镜头让影片结束得很有深意。但在我看来也仅此而已了。单调的场景和大段大段的缓慢对白感觉是意识流有声书。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22 欢乐分裂 看过 2013-11-18 20:17:10

2022-12-11重看。4.5;几近完美的天鹅之歌,室内戏基本都是舞台剧的结构和念白,布光考究,人物站位和走位的调度臻于圆熟,包括人物的坐姿与距离也贴合其关系,几乎一场一镜,堪称双人/多人构图的巅峰;最高潮就是演讲会之后的四个男性之一一登场,调度形成的内部戏剧张力甚至比对话信息更富冲击力,随人物运行的镜头在场景移位的动态中达成情感饱和度的调节;过去和未来都用光过曝,形成一种时间的『梦幻』感。 葛楚如棱镜映射出男性的虚伪、自私、傲慢,一个信奉“爱是一切”的激情灵魂永远在寻求生存的究极意义,她不会吝于爱,也勇于去爱,而在认清生活的真面目之后也不会怯懦地囿于舒适区,而宁愿在孤独的沉思中隐居。 最爱人镜对话,镜像的景深距离仿佛是两人之间的鸿沟与天堑。

22 子文东🤪👻 看过 2016-09-17 12:32:21

第一次看德莱叶的电影,却是他拍的最后一部。表面上是一个女人的故事,内里应该是导演在暮年回望人生时的自述。在爱遇到虚荣与玩世不恭时,它是无力的,所以选择爱的人注定孤独。可即使孤独忧郁也不妥协的人,才不会失去爱的能力。因为所有爱的给予,都是基于仍然对爱保有真切的感受。

13 1 看过 2010-09-20 23:07:35

在处理场面上和斯特劳布-于耶等人共用了许多相同的形式、方法和原则。双人镜头用到最大化了。像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指的是“文学意义”的语言。尽管影片在布光上拍摄出了一些辉煌的片刻和电影镜头,但是实际上用光还是过度了。

7 有心打扰 看过 2012-11-17 17:49:44

1.“我信仰身体的快乐,和灵魂不可挽回的孤独。”;2.一个大龄女与丈夫、情人、旧爱纠葛不清的爱恨情仇... iPhone

9 复印 看过 2019-01-06 21:52:36

(20160416一刷五星)集大成之作:从《审判长》就开始的对闪回的重视;有《吸血鬼》的梦幻与光影游戏(Gertrud在Erland家卧室更衣、Gustav夜乘马车去歌剧院);有《神谴日》与《词语》的pacing、声音、空间观念(两场公园拍成室内剧感也是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宗教元素,但仍有惯用多回的钟声在(至少6次),还借答谢Gabriel的晚宴上的青年代表道出——过去的世代里人们被宗教禁锢了爱的天性;有长期延续的一丝不苟的布景设计。除以上,还有精致、极限的照明:两次闪回(在E家和Ga家),不现实的高调加上窗户均匀过曝的效果;Ge与Ga初次独处时关灯后的主光很柔,且做出了微妙的亮度过渡(见人脸);两场公园(前者晴后者阴)的表演区域都做了个工布光,柔光为主。最后,对极少对视的对话的分析不应局限于Ge,男性们也多次如此。题中之爱是爱情,也是奉献,与基督暗合。

6 吴邪 看过 2022-12-11 20:01:10 上海

@2022德莱叶作品展。 人人都说爱却从不对视,房间是寂静冰冷的,镜框是为了套住她欣赏她。灵魂的骄傲是有罪的,回忆里室内总是开阔亮堂的。 葛楚说不想做丈夫偶尔的玩物,心想那永远的玩物呢?和伯爵夫人的耳环相似,丈夫和情人实为同盟,但葛楚的先锋在于她不看Fidelio,最终独自出走,去巴黎找“药”,钟声不停,一直到最后一幕,老去的她说话节奏都变了,不再卡顿,不觉得结局唏嘘,倒很释然。德莱叶很温和呀。 寻求被爱,得到的只有以爱为名的束缚或玩笑,于是去爱自己,自己束缚自己,“我需要孤独和自由”,葛楚告别后静静关上了门。 怎么让已经死去被埋葬的生活复活呢?建立事业梦想的破灭是德莱叶的心声吗? 场刊的最后一页,在片场的德莱叶坐在木长椅的一侧,正是老去的葛楚坐的地方

3 晚不安 看过 2024-01-07 21:49:24 北京

看到这部晚年之作,基本确定我和德莱叶的美学风格是八字不合了。极重的话剧腔,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所谓室内长镜头调度滑向僵硬,任由悲伤和吊诡肆意弥漫。葛楚的目光总是看向别处,几无在男人身上流连,“爱与死亡”都在远方,她不断确认并实践爱的宣言。可惜无法破解念白之间的停顿,语词之间缓慢碰撞,但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意义,把空间和主题重新组织在一起。

4 火娃 看过 2020-02-23 20:34:25

6/10。男人们忠诚于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激情。德莱叶反复利用弧形的空间强化陌生感,当葛楚在新欢的工作室,从全景拉近到钢琴前两人的中景,镜头再沿着弧形轨迹拉远,接着跟随葛楚进入卧室门口,然后绕回钢琴边,再如弧形平移的镜头跟随列队致敬的学生穿过宴会。公园的维纳斯雕塑、壁毯上被狗包围的裸女,艺术品的姿态都正对观众,角色在空间内渡着慢步你一言我一语,无论停在哪个位置、姿势,双方总错过眼神接触,但葛楚停歇的姿势一定像艺术品般正对观众,将她微妙的转身和眼神的注视提升至纯粹美学层面。门和镜子是葛楚的心理参照物:吵架时丈夫说葛楚‘‘你这扇门又关上了’’,她离开丈夫那刻身影嵌在厨房的门框里,结尾定格于关上的门,而镜子投影的方向都会与葛楚移动的方向相反。但陌生化的电影语言消灭了艺术的感知,造成内核贫瘠的美学灾难。

14 冰山李 看过 2011-04-20 13:35:34

9.8;I hear my echoes only when they're dying

4 丘丢丢 看过 2022-12-11 20:00:33 上海

9.0 完全出乎意料的杰作。通篇难以不代入葛楚视角,一个渴求爱情但又无比骄傲的人。遁入自由的独处,是她终了必然的选择。爱情这种东西,稍稍理性加身的人总觉得它又俗又小,可它却是葛楚们墓志铭的全部啊!作品本质上是三幕有声“默片”,晚年德莱叶还是爱着他的字幕卡,有始有终。构图已入至臻之境,场场考究,镜子内外对视的一幕尤甚。台词和表演方式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成为我的心头好。角色不断抛出优雅而磨人的长句,像拓印般呼唤彼此的名字,目光直面摄像机,仿佛面前就是万人的剧场。送别老友,关上长着皱褶木门,德莱叶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谢幕影坛。

3 甘草披萨 看过 2014-11-19 13:09:13

可能也只有德莱叶老师,把一个女人与三个(也许四个)男人的狗血故事拍到如此庄重圣洁的地步,叹为观止的精致与考究,每一幕都值得拉片细读,点燃蜡烛,仿佛从镜子里走出来的葛楚,惊人迷人的场面;比起后来的侯麦老师,德莱叶老师早早就拍出了这份“理直气壮”的爱的最高宣言,对女人而言爱高于一切,对男人而言爱是需求、是“带的出去”的体面部长夫人、是牌桌上“睡过多少女人”的炫耀资本,钢铁直男不打一星已经给德莱叶面子了;其实此片倒不见得是德莱叶在独独为女人说话,而是他本人浮萍身世的一抹折射,爱情可以延伸解读为超越生理欲望的精神要求;如果、万一、有朝一日发生奇迹我能有机会拍电影,一定要向本片学习,少用那正反打,两人肩并肩优雅的并排对话不好吗!#德莱叶展#@大光明重看

4 brennteiskalt 看过 2020-09-12 02:06:41

德莱叶的电影完全是情感的,因此尽管他的空间看上去很凝滞,实质上全部在流动;尽管形式很像话剧,但却是完全电影的。缓慢却动人心魄的《葛楚》里,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被完全情感化,成为心灵之间的张力地带。这是心灵的炼狱,拷问着人是否可能相爱。女主角秉承着德莱叶一贯的殉难路线,将一辈子作为爱情的背书,并因此看似相悖实则无可避免地获得了最大的孤独。爱是折磨,也是人类必须背起的十字架。

14 灰色幽默 看过 2017-01-10 21:30:10

我首先尝试通过人物间的眼神交流构建完整的人物关系图,然而失败了,因为所有人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空气………所以换个角度想来,似乎大多数对话都是回忆与爱情观的交流,而不该简单理解成角色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