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0年度读书报告
查看话题 >禁锢与自由——2020年读书小结
2020年就要结束了,但我并不怀念它。
这一年总共读了60本书,相比往年,今年读书的范围拓展了一下,非虚构类的书占比增加,政治、历史、心理学、哲学这些以往比较少涉及,今年也都读了几本。
我读书很粗浅,评不出什么十佳、八佳,所以就按照我自己的阅读口味,从这60本中挑选几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简单聊聊,排名不分顺序。
1.《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提起金瓶梅,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露出微妙的眼神和一丝坏笑,你居然看这种小黄书!我想会这么说的人一定都没看过金瓶梅,如果冲着颜色部分去看这本书,大概都会满兴而来,败兴而归。金瓶梅通篇一百回近百万字,描写色情的部分大概只占2%左右。
实际上,金瓶梅是一本现实主义世情书,甚至可以作为史书来看,描写的更是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贸易及人情世故,对当时很多社会生活细节描写非常细致,对于人的描写也把人性的复杂与微妙都刻画出来了,这本书里几乎很少完全的好人,也几乎没有十足的坏人,因此读到后二十回,看到很多人的下场,即使这个人生平做过不少龌龊勾当,也很难会为他的悲惨结局拍手称快。
毛泽东对金瓶梅的评价很高,他说“这本书写了明朝真正的历史”,还说,“《金瓶梅》是《红楼梦》的老祖宗,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我觉得毛主席说的有道理,推荐大家都去读一读。
2.《卡拉马佐夫兄弟》
这本书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第一次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名字是从村上春树的书中了解到的。我大学时非常迷村上春树的书,把他的所有长篇小说都找来读了,他的书中经常会提到一些作家和书,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被他列为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小说”之一。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老卡拉马佐夫及他的三个儿子——德米特里(也叫米嘉)、伊万和阿列克塞(也叫阿辽沙)一家人的家庭矛盾展开,以老卡拉马佐夫之死作为全书的高潮,描写出一幅鲜活的众生相。
书中人物众多,且人性复杂,既有“品行恶劣、道德败坏,而且冥顽不灵”的老卡拉马佐夫,也有像阿辽沙这样善良又纯真的人,更多的则是像米嘉及伊万这样充满矛盾的人;书中还有大量的心理描写,以及关于宗教信仰的思辩,读的过程并不十分轻松,读完后就好像跑完一场长跑,长舒一口气。
译者在后记里写道,“我们掩卷时的感受与开卷时相比,恐怕已判若两人。”说不定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的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些许变化。
3.《奥斯维辛:一部历史》
今年读了几本理想国译丛系列的书,这个系列每本书的封面都有一个大大的M,取自英文 Mirror 的首字母,寓意是:以他山之石为镜,照认今日之中国。因此,这个系列的书多以政治、历史、社科类为主。
了解二战历史的人都知道奥斯维辛,这里有人类历史上最深重的恶行之一,甚至可以把之一去掉。《奥斯维辛:一部历史》记录的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真实的人和事,即使对这段历史多多少少有些了解,但看的过程仍然会感到触目惊心,很多地方都要缓一缓才能继续读下去,我难以想象到的人性的恶在集中营里很自然地发生着。
《奥斯维辛》里有一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人们问我:‘你学到了什么?’我想我只能确定一件事:没人真正了解自己。你在大街上遇见一个和善的人,你问他:‘北街怎么走?’他陪你走了半个街区,给你指路,态度亲切。可是在另一种环境下,同一个人可能变成最可怕的虐待狂。”
我想这段话换到现在的语境下,应用到现实中可能也同样成立。有些人在工作及生活中,都是很正常的人,大家相处地都还算和气,但到了互联网中,匿名隐身于网络世界,这个人可能瞬间变成一个怼天怼地的键盘侠。这个人还是这个人,只是你平时接触到的仅仅是这个人的一面。
4.《古拉格之恋:一个爱情与求生的真实故事》
这本也是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的书,背景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奥斯维辛》主要是写纳粹集中营中的事,《古拉格之恋》主要是写苏联的古拉格集中营发生的事,有一段苏联战俘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两本书中都有提到。
古拉格是苏联的劳改营,这里关押的主要是苏联的政治犯,很多参加二战的俄国士兵,被德军俘虏后,幸存下来回到俄国也都被关押在这里。
《古拉格之恋》记录的就是一对俄国青年列夫和斯维塔的波折的爱情故事,全书主要是根据这对恋人的书信及他们的经历写成,在列夫被关押在古拉格期间,八年时间里,两人通过非官方的秘密渠道,写下了1200多封信,很多时候上一封信的回信还没收到,就已经开始写下一封信了。在苏联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而且这些信件奇迹般地一封不少被保留下来,这也成为研究当时的苏联社会及古拉格集中营生活非常珍贵的资料。
中国古语讲见字如晤,通过两人之间的书信,能够真切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有些信的情感非常饱满,仿佛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反正我看的时候非常感动。
5.《活出生命的意义》《拥抱可能》
这两本书可以跟前面的《奥斯维辛》结合起来看,作者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都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并且都成为了心理学家。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创立了意义疗法,在进入集中营前,他就帮助抑郁症患者和心理疾病患者寻找赋予生命意义的办法,这本书主要记录了他的集中营经历以及他的意义疗法。
《拥抱可能》的作者埃格尔16岁时就被送到集中营,亲眼看着母亲走向烟囱里冒着烟的营房,并和姐姐一起从集中营经历中幸存下来。埃格尔经人推荐下读到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并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可以说是她的导师。
这两本书除了作者的经历比较相似外,还传达出一种共同的观点,那就是:不论发生什么,人仍有自由去选择如何应对苦难。
6.《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
书名取自杜甫的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非常契合英若诚先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英若诚的一生称得上传奇,无论何时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学习各种新事物,看到在监狱里偷偷做的笔记时,不禁让我汗颜,在那么残酷的环境下都能不断吸取各种新的知识,现在科技日新月异,各种知识唾手可得,然而很多人都丧失了这种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态度。
在书的最后,英老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提到,“在我所有的经历中,我决不会放弃学习外语的机会。这是从祖父、父亲那里继承的财富之一。”流利的英语为英若诚的话剧工作、翻译工作以及和国外优秀剧作家、导演的合作提供了很多便利,我想我也该把英语拾起来重新学习下了,掌握一门外语就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窗口,保持开放,才能让自己跟得上时代。
7.《鱼翅与花椒》
这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又不止于吃。作者在牛津长大,在剑桥大学取得了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又在伦敦亚非学院获得中国研究硕士学位,然后前往中国四川大学读书,之后又在四川学习烹饪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川菜厨师。她的英文名叫Fuchsia Dunlop,还起了个中文名叫邓扶霞。
我在成都读大学待了四年,对四川有着很深的感情,怀念那段美好的校园生活,怀念那里的美食,怀念那里的街头,甚至对四川话也非常怀念。
可能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扶霞的这本书我读起来真的非常亲切,读的过程非常不争气地流下了口水。虽然在成都生活了四年,但我对四川的了解远不如扶霞,扶霞作为一个在牛津长大的英国人,会有一些外国人眼中的新奇与陌生,但她完全融入到本土文化中,学中国话吃中国菜,并尝试用中国语言的思维跟当地人打成一片,这点真的很了不起。
从美食入手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也再合适不过了,毕竟民以食为天,世界各地都一样。
8.《甲骨文》
这也是一本由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书,作者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是一位美国人,有个很地道的中文名——何伟,他之前的一本书《江城》在国内很受欢迎,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这本《甲骨文》和《江城》,以及《寻路中国》构成了他的中国三部曲,由于某些原因,《甲骨文》目前只有台湾出版的繁体中文版,大陆没有简体中文版。
何伟在采访中提到自己不像个记者,更像是个田野调查工作者,他的父亲是一位社会学家,在他小时候就经常带着他一起去采访很多普通人,并培养他的观察力,这也形成了他写作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是普通人,包括工人、农民、出租车司机以及他教过的学生等,从很小的角度切入,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甲骨文》的结构按拉丁字母分成不同的古文物主题,又按数字分章节,初看很零散,但到后面慢慢的就引出了陈梦家先生的故事,从不同人的叙述中抽丝剥茧般地挖掘出更多细节,如同拼图一般,把一片片散落的模块拼起来,虽然还有缺失,但已经能够让人了解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还没有完整读过《江城》,只翻过一部分,如果你喜欢何伟的文字,那这本《甲骨文》应该也会符合你的口味。
今年还读到了很多其他好书,比如马家辉的《鸳鸯六七四》,塔拉·韦斯特弗的《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张贵兴的《猴杯》,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艾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以及关于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等。这些书我也很喜欢,但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详述,有兴趣可以看看网上的介绍,也许有你喜欢的。
2020这一年很糟糕,然而因为有书的存在,仿佛也不觉得那么糟了。
阅读是无止境的,希望2021年能读到更多好书。
附2020年读书清单:

日记提到了9个条目

- 9个条目